江苏省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
一、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意义和定位
重症医学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医院乃至于国家医疗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医学科学中不可或缺的平台学科。重症医学以危重症患者为服务对象,研究任何损伤或疾病导致机体器官功能障碍向死亡发展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性。危重症患者的共同特点是疾病常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且脏器功能间互相影响,导致全身内环境和病理生理学的紊乱程度较其它患者更加严重和复杂。这种危重的疾病状态是以解剖或系统部位为基础划分的任一传统专科都难以恰当应对的。基于危重患者医疗救治的迫切需求,重症医学是对危重患者全身器官损害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并在器官功能支持和修复基础上,立足于全面思维及整体治疗的学科,重症医学的早期介入和对重症患者的救治对于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江苏省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目标与“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当前重症患者特别是突发公共事件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MODS的病死率仍高达70%左右。近期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有17-29%的患者发展成重症,因MODS导致的病死率也高达61%。虽然我国重症医学近30年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传统优势学科相比仍存在科研力量及研究团队薄弱等制约重症医学发展的关键问题有待解决。如何改善对MODS发病机制及器官间相互作用了解不透彻以及缺乏针对器官功能障碍的精准化治疗等短板,整体提升MODS的救治成功率,是我国重症医学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的重要环节。因此“江苏省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是我省乃至我国重症医学长期发展布局的关键举措。
“江苏省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定位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针对重症感染等多种病因导致的多脏器功能障碍,开展临床流行病学、生物标志物、发病机制、免疫调控、器官间交互作用及精准化治疗研究。整合所在医学院校现有生物医学工程、信息技术、精准医学、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药学等优质科技资源,搭建高水平的重症医学科学研究技术平台,实现重症医学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打造重症医学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和开放性的医学研究资源社会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我省重症医学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建立重症医学科技人才培养平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研究团队。
- 重点实验室三年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实验室面向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紧扣重症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突发公共事件对重症医学发展的需求,围绕重症感染等多种病因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开展临床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免疫调控、器官间交互作用及精准化治疗研究。经过三年的建设,。三年的建设期间,在实验室场地及设施、科技创新研发任务、创新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的主要建设目标和具体任务如下:
①场地及设施建设方面:在建设期内东南大学将新增专属研发场所,使实验室总面积达到2500平方米,并新增实验室建设经费(含省拨款、单位自筹、其他来源)2000万元;完成现有实验室的改扩建,达到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标准,包括微生物学、生物医学,动物实验室、基因重组以及生物制品实验室,已经与江苏省疾病控制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达成合作意向,取得江苏省疾病控制中心对相关研究工作的支持。
②研发任务建设方面:围绕重症感染等多种病因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的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临床流行病学、生物标志物、发病机制、免疫调控、器官间交互作用及精准化治疗研究。产生一批具有原创性的重大理论和技术成果。在目前研发的重症医学临床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扩展科研支持功能,建成重症医学大数据平台,实现区域远程智能化监测,建立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器官衰竭智能化早期预警及多维度预后评估体系。
③创新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始终把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作为重要任务,进一步通过开放、联合、流动、竞争激励机制,增强团队的研发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增加实验室固定成员并着力引进和培养国际和国家高级别人才计划入选专家,培养口径宽和专业精的高水平创新研究生,并争创省部级创新团队。
④体制机制建设方面:成立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和解决实验室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成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作为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成立重点实验室教授委员会,负责讨论、审议实验室的发展规划以及实验室教师和其他系列人员工作考核、成果评价的原则和标准,负责职务(岗位)聘任等;在东南大学财务处设立独立账号,实行财务独立核算。
⑤其他建设方面:建设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网站,促进科学研究与成果的宣传与交流;建设重症医学科普基地,以科普教育方式宣传实验室相关领域的科技知识和成果,创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每年向省科技厅提交2篇宣传稿件,汇报重点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果。
- 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及研发任务
(一)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
面向重症医学领域的重大需求,围绕重症感染等多种病因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的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临床流行病学、生物标志物、发病机制、免疫调控、器官间交互作用及精准化治疗研究。
1.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病因与早期诊断
重症感染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针对早期感染病原微生物开展多维度的快速检测和早期诊断研究。针对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急性肾功能不全、急性肝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器官衰竭的流行病学、早期预警模型、基因型及表型的分析以及生物标志物的早期诊断方面开展研究。
- 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
研究各种原因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及器官间的交互作用。深入探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肺局部微环境的改变引起炎症/免疫应答的机制,脓毒症宿主炎症免疫失衡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等。从MODS损伤器官的远期功能的评估和修复出发,深入探究器官功能从急性损伤-修复过程进展至远期损伤的可能的分子机制及治疗干预靶点。
- 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免疫调控及精准化治疗
机体对各种病因的反应导致的炎症免疫紊乱是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的重要原因,然而其具体机制仍不清楚。实验室将模拟各种原因导致的多脏器功能障碍,以及针对不同原因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临床患者标本进行分析,深入挖掘探究机体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的易感机制、机体针对各种病因发生免疫炎症紊乱并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的机制及治疗干预靶点。在此基础上,研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细胞修复方法及系统化的精准治疗策略。
4.重症医学临床及生物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及转化应用
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乃至预后与患者的生物学基因信息以及免疫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如何能早期预测可能进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实施早期干预并对预后进行预测,是避免多器官功能障碍进展,降低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死率的重要途径。实验室将依托重症医学临床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库,基于多器官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样本进行组学及炎症免疫等多指标临床基因数据库,进行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的探索。通过患者器官损伤和预后等临床信息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随机森林,神经网络,无监督聚类等方法,构建器官衰竭智能化早期预警体系及多维度预后评估体系。依托临床样本库和临床大数据平台,结合各种生物标本及临床信息,利用组学、基因、生物学及分子遗传数据通过重症医学大数据平台,探索多器官功能损伤及修复的重要机制。
(二)建设期研发任务及预期成果
本实验室重点开展研发任务包括:
- 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病因与早期诊断
(1)重症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多维度快速检测和早期诊断研究:针对重症患者不同来源的感染,采用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及飞行质谱等快速检测方法,针对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感染病因的快速检测和感染的早期诊断进行研究。
(2)器官功能障碍障碍的流行病学及早期预警体系:通过分析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流行病学信息,结合临床特、生物标志物以及患者基因型及表型特征,实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预警体系的建立。
(3)器官功能障碍的生物标志物研究:通过多组学分析,探索器官功能障碍的早期生物标志物,并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中进行验证。
- 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
(1)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研究:从细胞分子水平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脓毒症导致的多器官功能损伤的分子机制并在动物模型中进行验证。采用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测序,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和iTRAQ/TMT蛋白定量技术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挖掘脓毒症导致多器官损伤的基因及下游关键蛋白,确定影响肺部微环境及导致ARDS的关键分子。
(2)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器官间交互作用机制研究:筛选参与器官间交互作用的效应细胞,探究效应细胞功能学改变,通过组学/生物信息学挖掘细胞功能改变的关键分子及其在器官间交互中的作用,明确以关键分子为损伤干预靶点调控器官间交互作用的生物学机制。
(3)MODS远期器官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从细胞分子水平探讨MODS远期器官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及修复策略,并通过动物模型验证靶向新型治疗策略对MODS远期器官功能障碍的修复作用。
- 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免疫调控及精准化治疗
炎症免疫紊乱是各种原因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关键因素,积极探明其具体机制,探寻潜在的治疗靶点,有助于进行精准化的免疫调控从而改善预后。从细胞分子水平明确各种病因引起的免疫炎症紊乱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并在动物模型中明确各种病因引起的炎症免疫紊乱表型,探寻免疫靶向精准调控方案。
(1)多脏器功能障碍的遗传免疫易感性机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挖掘各种的易感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寻找探索引起免疫炎症紊乱的关键基因,并进行细胞及分子生物学验证。
(2)免疫炎症紊乱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的机制:利用流式细胞仪分选脾脏及损伤靶器官的免疫细胞,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和iTRAQ/TMT蛋白定量技术,分析生物信息学挖掘免疫炎症紊乱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的下游关键蛋白。
(3)多脏器功能障碍的精准化免疫调控:构建不同原因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的免疫炎症紊乱图谱,针对免疫紊乱进行精准化靶向治疗,明确有效的免疫调控方案。
(4)干细胞修复策略:通过调控干细胞的迁移、分化、旁分泌及调控干细胞的细胞外囊泡内容物分选,促进干细胞器官修复作用。
- 重症医学临床及生物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及转化应用
(1)构建临床样本库和临床基因样本库,建立重症医学临床和生物样本平台:在临床样本库基础上,通过临床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研究建立重症患者临床多组学检测指标数据库,进行多器官功能损伤机制探索并转化应用。
(2)构建器官衰竭预警和预后评估平台:依托临床大数据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提取、整合和采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随机森林、神经网络及无监督聚类等方法,构建基于远程智能化监测的器官衰竭实时预警及预后评估模型和综合评估平台,临床应用于器官衰竭的早期预测和早期干预,改善患者预后。
(3)创建重症医学大数据平台:依托临床信息数据库,结合组学、基因、生物学及分子遗传数据信息,建设多维度的重症医学大数据平台,探索多器官功能损伤及修复的重要机制,并进行转化运用。
预期成果
1.形成一系列基础研究理论创新及突破: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损伤的分子机制与肺修复治疗、脓毒症宿主炎症微环境改变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的免疫应答机制及多器官功能损伤机制研究等方面形成一系列的基础理论的突破及创新。
- 建成重症医学大数据平台,基于远程智能化监测构建器官衰竭智能化早期预警体系及多维度预后评估体系,并在3-5家医院试运行。
- 成果指标:承担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数不低于12项,申报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3项、力争国家级奖励,发表高质量高影响力SCI论文50篇、承担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数不低于12项,申报发明专利5-10项,制定临床诊疗共识或指南2项、出版专着6部,培养或引进优青、杰青、青年长江、长江等高层次人才2 -3人,培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20名。
四、重点实验室基础条件建设
(一)场地建设
实验室建设场所以东南大学丁家桥校区为主、东南大学江北新区创新研究院为辅,在2023年6月前,东南大学将新增实验室专属研发场所,总面积2500平米实验室场地。建成生物安全二级的实验室,包括微生物学、生物医学,动物实验室、基因重组以及生物制品实验室。
(二)功能子平台建设与科研仪器设备购置(含自主研制或改造等)
1.多器官功能衰竭交互作用机制研究平台
搭建多器官功能衰竭交互作用机制研究平台,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整合生物医学工程、信息技术、精准医学、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等优质科技资源优势,深入探究ARDS/脓毒症及重要器官衰竭的机制。基于动物及患者组学及炎症免疫指标以及器官功能参数,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聚类分析,明确ARDS/脓毒症的免疫炎症紊乱表型。通过生物信息分析明确调控ARDS/脓毒症时炎症免疫紊乱以及导致其他器官功能障碍的关键基因及蛋白。进一步通过体外及体内研究证实ARDS/脓毒症的炎症免疫调控紊乱的作用及机制及导致序贯器官衰竭的交互作用机制,跨学科系统化整合器官衰竭发病共同机制,为脓毒症/ARDS的预防、预警、早期诊断以及靶向精准治疗,同时进行器官功能保护及支持治疗提供理论支撑。最后回归临床,通过临床数据构建炎症免疫紊乱图谱,并通过前瞻性研究针对不同免疫分型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早期精准化免疫调控治疗,旨在从根本发病机制上抑制新冠肺炎发展进程,降低脓毒症/ARDS患者的病死率。
2.器官功能损伤细胞修复平台
建设器官功能损伤细胞修复平台,在深入研究提高干细胞修复器官功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基础上,通过调控分化程度获得高质量分化细胞,建立功能细胞的质控标准,开发干细胞产品,进行系统的干细胞修复肺损伤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获得可支持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临床前研究数据,争取实现肺损伤细胞修复由动物实验逐步过渡到临床转化的阶段。争取实现干细胞对于肺部及其他损伤脏器的修复治疗I期或II期临床研究。建设器官功能损伤细胞修复平台,为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及细胞系来源,为临床转化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3.重症医学大数据平台
构建临床信息分子组学数据库,为重症医学临床基础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在本单位现有近8000例临床数据库和近2000例Sepsis和ARDS临床生物样本库基础上,扩充已有临床数据及生物样本库,纳入基因分子组学数据,创立基于临床数据库的基因关联数据、免疫分子标志物及临床信息的重症医学临床信息分子数据库,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及资源和数据共享。
构建器官衰竭预警和预后评估平台。依托并拓展现有院内局域网的临床信息系统预警系统和基于数据仓库和云计算的云端数据网络平台,通过机器学习对临床数据依据判定规则进行解析,构建基于远程智能化监测的器官衰竭实时预警及预后评估模型和综合评估平台。进一步实现重症患者特别是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器官衰竭的早期预测及干预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并大幅度降低医疗费用。
基于标准接口和数据格式,通过多参数ICU医疗数据集表结构建立重症大数据库。在医联体远程医疗基础上,基于虚拟集成的医疗数据获取、隐私保护与确权的互操作技术;研发重症医学数据存储、交换、隐私保护与确权的标准接口和标准化数据格式;研制支持区域诊疗的数据管理与数据应用平台,进行重症监护数据库的临床数据挖掘研究,并在医联体或区域内开展示范应用。
科研仪器设备购置
仪器设备和计算机软件名称 数量 |
型号、主要技术指标、参数及相关配置 |
用途 |
添置方式 |
单台 |
合计经费概算 |
||
合计 |
其中: |
||||||
核转染系统 |
1 |
Lonza Nucleofector4D,可满足不同细胞量和通量的需求,可直接进行原位贴壁细胞的转染 |
用于原代细胞转染 |
国外订购 |
60 |
60 |
60 |
激光成像系统 |
1 |
Sapphire NIR-Q,520nm,658nm和785nm三个独立的激光器; 复合RGB白色光源;4个独立的检测器: 3个APD检测器用于检测绿色、红色和近红外荧光, 1个冷CCD用于检测化学发光和可见光。用于蛋白印迹定量检测,也可以用于双向电泳、组织切片、动植物免疫组化、核酸/蛋白芯片成像应用 |
用于蛋白印迹定量检测,也可以用于双向电泳、组织切片、动植物免疫组化、核酸/蛋白芯片成像应用 |
国外订购 |
100 |
100 |
0 |
多功能微孔板检测仪 |
1 |
SynergyNeo2,拥有独立的滤光片和光栅检测光路,多个PMT检测器,保证了超快的检测速度 |
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酶动力学检测,药物研究和筛选 |
国外订购 |
60 |
60 |
60 |
外泌体颗粒跟踪分析仪 |
1 |
Zetaview-PMX 220,浓度检测范围:105 – 109粒子/ml;106 – 1010 粒子/ml(电位);激光光源488nm + 640nm;激光光源和检测器的位置必须全自动调节,全自动聚集 |
纳米颗粒的跟踪、粒度测量、浓度测量、Zeta电位测量 |
国外订购 |
95 |
95 |
0 |
实时荧光定量PCR仪 |
2 |
QuantStudio 6,5色激发光滤光片和5色检测光滤光片,最多可同时检测5色荧光;可升级至6色激发光通道和6色检测光通道,检测21种不同的荧光,支持3种模块可选标准96孔模块;快速96孔模块;384孔模块;可升级至支持微流体芯片模块 |
核酸基因定量 |
国外订购 |
100 |
100 |
0 |
全自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染色平台 |
1 |
Boond RXm,所有步骤全自动处理,无需人工干预;烤片温度和时间可自由设置,同一平台实现以下多功能染色:单张切片免疫组化,单张切片双标记免疫组化,单张切片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同时标记 |
全自动的完成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原位杂交以及fish等高端染色 |
国外订购 |
150 |
150 |
0 |
多功能明场、荧光和FISH扫描仪 |
1 |
Aperio Versa,科研级高端全自动正置荧光显微镜系统,标准配备FL 1.25×/0.04、FL 5×/0.15、FL 10×/0.3、Apo 20×/0.8、 APO 40×/0.85 CORR,可配FL 63× oil/1.30科研级扫描物镜;全自动对焦,自动寻找扫描样品 |
病理组织切片快速扫描系统 |
国外订购 |
160 |
160 |
0 |
数字病理图像分析平台 |
1 |
Indica labs,人工智能学习的数字病理图像分析平台。可以快速的从数字化病理玻片中提取常用的包括基于区域面积、不同细胞室染色的细胞信息,以及对组织进行分型等工作 |
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的胞膜、胞核、胞浆定量分析;以及应用在肿瘤学方面的免疫细胞浸润分析,DNA/RNA的原位杂交,荧光原位杂交的定量分析,组织芯片微阵列分析,循化肿瘤细胞的定量等 |
国外订购 |
80 |
80 |
0 |
实验室管理系统 |
1 |
lims,用于管控没有电脑的仪器,包括无线基站、读卡器、电源控制器三部分分体式;可识别预约用户的身份,记录使用机时,支持读卡器格式: M1卡,兼容校园一卡通; 停电保护措施: 高速闪存设计,永不丢失;工作电流检测: 刷卡通电,打开仪器开关,使用完仪器,关闭仪器开关,刷卡关闭电源 |
实验室管理系统,为仪器设备管理,信息共享管理,人员管理,课题组管理,校外业务统一管理,仪器多级管理,仪器设备使用预约管理及财务管理 |
国外订购 |
50 |
50 |
0 |
多功能全自动蛋白质表达定量分析系统 |
1 |
Jess,从取胶,上样,电泳,抗体孵育,定量检测,全程无缝衔接,全自动化完成,只需3小时,单次可运行13或者25个样本 |
多功能全自动Western Blot系统 |
国外订购 |
140 |
140 |
0 |
生物安全柜 |
2 |
Mars Pro B2两重过滤系统,3个filter,过滤效率达99.9999% |
安全实验操作 |
国外订购 |
40 |
40 |
0 |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
1 |
SQ120,超高灵敏度,超微量样品检测,适用不同复杂样本基质 |
蛋白多因子检测 |
国外订购 |
100 |
100 |
0 |
XFE96细胞能量代谢分析仪 |
1 |
XFE96,一次可满足96个样品的平行检测,实时多因子参数检测:同时分析氧分子、氢离子二个参数,得到实时OCR/ECAR(氧气消耗速率/胞外酸化速率)值,侦测有氧与无氧代谢途径。 |
在不破坏样本、不侵入细胞、实验条件无生物危害性的前提下,实现实时、高通量、多样本来源的细胞有氧呼吸以及糖酵解作用的检测 |
国外订购 |
220 |
220 |
0 |
冰冻切片机 |
1 |
CM3050 S,双压缩机,独立的压缩机制冷样品头,温度控制更精确,电动切片时手轮置中功能,切片更安全 |
将冰冻组织直接进行切片,切片后将组织切片粘附于载玻片上 |
国外订购 |
35 |
35 |
0 |
经费概算合计 |
1390 |
1390 |
120 |
- 重点实验室人才团队与能力建设
(一)人才团队建设
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以东南大学重症医学科研究团队为主体,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纳入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信息学、遗传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团队人才,组成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合作、富于创新精神的高水准学术科研梯队。重点实验室设主任一名,由邱海波教授担任。邱海波教授现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二级教授,长期从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机制与治疗的研究,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等奖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26篇。本实验室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把人才培养与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评价标准结合起来。
江苏省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一览表
序号 |
姓名 |
在实验室的作用 |
单位 |
学术影响力 |
研究方向一:ARDS肺损伤的分子机制与肺修复治疗 |
||||
1 |
刘玲 |
领军人才、方向领衔人(博士、教授)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三层次,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 |
2 |
邱海波 |
项目负责人、领军人才(博士、教授)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江苏省优秀重点人才,先后获“中国医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
3 |
郭凤梅 |
研究骨干(博士、教授)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
4 |
彭新桂 |
研究骨干(博士、副教授)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
5 |
王洪梅 |
研究骨干(博士、副教授)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
6 |
刘艾然 |
研究骨干(博士、讲师)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
7 |
韩冰 |
研究人员(博士、讲师) |
东南大学 |
|
8 |
孟珊珊 |
研究人员(博士、讲师)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
9 |
Davide Chiumello |
流动兼职人员/实验室客座教授 |
米兰大学 |
米兰大学健康科学系麻醉及重症医学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纽约医院及加拿大西奈山医院访问学者 |
研究方向二:脓毒症宿主炎症微环境改变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的免疫应答机制 |
||||
10 |
杨毅 |
领军人才,方向领衔人(博士、教授)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卫生行业先进个人。 |
11 |
谢剑锋 |
领军人才、研究骨干(博士、副教授)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江苏省医学青年人才 |
12 |
王立新 |
研究骨干(博士、教授) |
东南大学 |
|
13 |
沈传来 |
研究骨干(博士、教授) |
东南大学 |
|
14 |
沈宇清 |
研究骨干(博士、副教授) |
东南大学 |
|
15 |
徐静媛 |
研究人员(博士、讲师)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江苏省医学青年人才 |
16 |
严春光 |
研究人员(博士、讲师) |
东南大学 |
|
17 |
Haibo Zhang |
流动兼职人员/实验室客座教授 |
多伦多大学 |
加拿大生命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加拿大St.Michael’s医院李嘉诚知识研究院的高级科学家 |
研究方向三:MODS远期器官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及修复策略 |
||||
18 |
姚红红 |
领军人才,方向领衔人(博士、教授) |
东南大学 |
中组部第十一批“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人才、国自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特聘教授、省“双创人才”和“双创团队”领军人才 |
19 |
刘必成 |
领军人才、研究骨干(博士、二级教授)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东南大学首席教授 |
20 |
袁勇贵 |
领军人才、研究骨干(博士、教授)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东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江苏省优秀重点医学人才,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
21 |
巢杰 |
研究骨干(博士、教授) |
东南大学 |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 |
22 |
吕林莉 |
研究骨干(博士、副教授)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
23 |
郭志宝 |
研究骨干(博士、讲师)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
24 |
张媛 |
研究骨干(博士、副教授) |
东南大学 |
|
25 |
岳莹莹 |
研究人员(博士) |
东南大学 |
|
26 |
白莹 |
研究人员(博士、讲师) |
东南大学 |
|
研究方向四:重症医学大数据平台远程智能化监测和实时预警体系及其应用 |
||||
27 |
刘松桥 |
领军人才,方向领衔人(博士、副教授)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人才 |
28 |
吴国球 |
领军人才、研究骨干(博士、教授)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人才 |
29 |
黄英姿 |
领军人才、研究骨干(博士、教授)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三层次 |
30 |
潘纯 |
研究骨干(博士、教授)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
31 |
焦蕴 |
研究骨干(博士、副教授)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江苏省“科教强卫工程青年医学人才” |
32 |
王远成 |
研究人员(博士、副教授)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
33 |
常炜 |
研究人员(博士、讲师)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
实验室其它人员 |
||||
34 |
储翠林 |
科研管理人员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
35 |
黄力维 |
行政管理人员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
36 |
朱腾飞 |
研究人员(博士后)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1.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积极加强与海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团队的联系与合作交流,引进具有高水平的青年科研人才。支持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与领域专家交流学术思想,探讨学科发展前沿,展示最新科技成果,并从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个人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结合实验室研究方向,支持青年教师独立牵头负责项目研究,完善激励保障措施,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经过3年的建设争取骨干研究团队规模达到60人。
2.加强对科研骨干力量、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切实开展院士培育工程、教学名师培育工程,重视国家海外高层人才引进计划专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的人选培育与引进。为引进的国家特聘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高层次技术人才配备研究助手,招聘一批优秀学术骨干。每年选拔、推荐若干名中青年骨干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苏省“333 工程”人才资助计划的人选培养。
-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科研团队:通过对科研人才的积极引进与不断培养,形成年龄结构合理的实验室科研团队,通过引进和培养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专家2-3名,整个团队拟在5年内形成1-3项核心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篇以上。注重青年人才的挖掘和培养,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结合,未来5年引进10名以上博士后、博士或硕士青年人才,派出5-10名青年人才至国际一流实验室学习深造。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研究团队,解决国家重大需求。
(二)研究开发能力建设
实验室紧密围绕研究方向,培养和引进人才,组织科研团队对重大科研方向进行科研公关,夯实研发基础。承担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数20项以上并积极申报基金委和各部委重大项目。同时,将实验室研发的技术服务临床治疗,整体提升我省乃至我国重症医学科学研究及临床诊疗水平。
利用东南大学工学、理学、生物工程学的技术优势,创造重症医学与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原创性研发能力。
围绕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设置自主课题支持青年教师、博士后开展科技创新和开放课题研究。
建成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创新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次,紧密围绕重点实验室平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服务重症疾病的诊疗能力。
(三)对外合作交流能力建设
-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学者来访制度。在教授委员会的指导下设立访问学者专项基金,支持实验室接收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或著名企业的研究人员来从事科学研究、课程讲授、博士后研究、研究生指导等,不断提升重点实验室的技术水平。
2.积极组织推荐实验室老师到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进行学术访问、交流,与海外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提高实验室的科研水平。
3.积极申报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提高实验室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4.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知名院校、研究院所和医院团队的实质性合作。依托下列前期国际合作平台,争创国际联合实验室平台:
(1)Keenan Research Centre for Biomedical Science,University of Toronto
Haibo Zhang,东南大学特聘教授、多伦多大学的麻醉学、重症医学和生理学教授,加拿大St.Michael’s医院李嘉诚知识研究院的高级科学家。曾任职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招生委员会、美国胸腔协会重症医学执行委员、多伦多大学重症医学继续教育部主任、Intensive Care Medicine杂志副主编、担任多伦多大学St.Michael’s医院再聘委。曾任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二审海外专家及呼吸系统组长,现任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临床研究中心海外专家。
邱海波、刘玲、刘松桥教授均曾作为访问学者在该平台进行1-2年的联合研究;实验室多位学生在该平台联合培养攻读博士学位。
(2)Anesthesiology and Critical Care in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Scien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Milan
Davide Chiumello,东南大学特聘教授、米兰大学健康科学系麻醉及重症医学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纽约医院及加拿大西奈山医院访问学者。担任Minerva Anestesiologica杂志主编、World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Intensive Care Medicine,Critical Care等多个国际顶尖重症医学杂志编委。
(3)Emory Critical Care Center
Craig M.Coopersmith,医学博士,美国埃默里大学医学院外科教授,埃默里大学埃默里重症监护中心主任,大学外科副主任,埃默里大学医院外科/移植重症监护室主任,美国重症医学会前任主任委员。Coopersmith教授是外科危重病医学领域的杰出医生,是美国脓毒症和休克的顶级专家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脓毒症宿主免疫反应。谢剑锋、薛明在该平台联合培养攻读博士学位。
- 重点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设
本实验室依托东南大学重症医学科为主,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信息学、遗传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影像学、肾脏病学等为辅进行建设,实施特殊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形成相对独立的人事制度、财务制度、仪器设备平台共享制度、科学研究协同制度、博士生人才培养制度、国际合作制度等,发挥实验室的研究团队作用,吸引国内外杰出研究人才、聚集和稳定优秀科研队伍,加快优秀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鼓励长期从事重症医学理论及应用性研究,以获取有国际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和解决多器官功能障碍及器官功能修复诊疗中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为目标开展研究工作。
(一)管理体制建设
1.重点实验室组织管理结构
江苏省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组织架构以研究方向和建设平台为依据,具体图参考下图。
江苏省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组织架构图
2.重点实验室日常运行管理与责任追溯
本实验室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为邱海波教授,负责实验室的全面工作,增设常务副主任协调处理实验室各方面的工作。成立重点实验室教授委员会,作为实验室的咨询议事机构。教授委员会由实验室各科研团队负责人组成,负责讨论、审议实验室的发展规划以及实验室教师和其他系列人员工作考核、成果评价的原则和标准,负责职务(岗位)聘任等。委员会主席由全体成员推选产生,轮流担任,任期四年。实验室以高性能的仪器设备平台支撑项目研究工作,以内设机构为科研团队的日常活动提供平台支持,充分整合并科学调配优质科研资源,为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创造优良的科研环境与浓厚的学术氛围。
成立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委员会,作为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保障支持机构,主要负责协调和解决实验室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成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作为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推荐包括工程院院士在内的13名相关专业一流专家组成(见下表),主要负责审议实验室的发展规划目标和主要研究方向,审议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计划和其他重要工作安排,审批开放研究课题等。
江苏省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推荐名单
职 务 |
姓 名 |
工作单位 |
职 称 |
专 业 |
主 任 |
沈洪兵 |
南京医科大学 |
院士、教授 |
流行病学 |
副主任 |
姚咏明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
教授 |
脓毒症与免疫 |
邱海波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教授 |
重症医学 |
|
委 员 |
李维勤 |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
教授 |
重症医学 |
杜斌 |
北京协和医院 |
教授 |
重症医学 |
|
黎毅敏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教授 |
重症医学 |
|
季勇 |
南京医科大学 |
教授 |
药理学 |
|
张海波 |
多伦多大学 |
教授 |
重症医学 |
|
吴敏 |
美国北达科他大学 |
教授 |
生命科学 |
|
姚红红 |
东南大学 |
教授 |
药理学 |
|
杨毅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教授 |
重症医学 |
|
姜勇 |
南方医科大学 |
教授 |
病理生理 |
|
刘玲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教授 |
重症医学 |
(二)运行机制建设
1.科研组织模式
设实验室负责人1 名,根据四大研究方向布局,设立方向领衔人4名左右;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科研任务的统筹规划、计划安排、组织推进与跨部门协调;方向领衔人主持各自科研任务的统筹规划、计划安排、组织推进与团队协调,并接受实验室领导小组的考核。
科研人员流动机制。设置开放课题,吸引国内外中青年同行学者来实验室开展短期科研工作。以流动方式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能力所长,并引入相应的考核互认机制,由方向领衔人负责对流动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进行考评。
设立优秀博士生培养基金,对优秀博士生提供研究资助。由实验室领导小组核定实验室每年拟招收优秀博士生岗位数目,并向国内外公开发布。优秀博士生岗位申请人应由相关方向领衔人推荐,并经过东南大学考试初审后,参加学术委员会统一组织的复试。学术委员会根据成绩单、专家推荐信、采取单独考核及面试等方式进行差额复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确定是否录取。
设立由国际著名学者参与的导师指导小组,对博士研究生进行跟踪指导;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实施博士生国际访学计划,资助博士生积极利用国内外先进师资和实验平台等教育资源,直接从事科学前沿研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工程创新人才。在博士生培养环节改革方面,引入博士生指导小组环节和预答辩环节。
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学者来访制度。在学术会委员的指导下设立访问学者专项基金,支持实验室接收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或医院的研究人员来从事科学研究、课程讲授、博士后研究、研究生指导等。
2.人员聘用与流动
根据科学研究重点任务需要确定相应的研究及科研辅助岗位数。按需设岗,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合同管理的岗位管理制度。实验室人员分为全职固定研究人员、流动兼职研究人员、科研辅助人员三类;研究人员采用与绩效挂钩的“年薪制”方案。重点体现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研究人员收入与岗位和绩效挂钩;实行目标考核管理机制,将建立各类各级人员的考核办法,依据合同对相应人员进行考核和管理。设立博士生创新基金,按照各个研究任务的需求核定具体人数,并公开向国内外招聘优秀博士生。所招聘的博士生纳入科研辅助人员范畴进行管理。设立专职科研人员岗位。2020年东南大学拟给予“江苏省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A类岗位(学校全额资助)2人和B类岗位(学校差额资助)4人。
3.财务管理
在东南大学财务处设立独立账号,实行财务独立核算。严格执行国家的财经制度和各种法规,自觉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经费核算与管理应优先遵循有关部门陆续出台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与规定,在此基础上参照执行高校现行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并遵循相应会计原则。
本项目预计新增实验室建设经费2000万元(包括省拨款),实验室建设资金来源包括:省拨经费资助400万元(20%),其它来源经费1600万元(80%)。主要用于建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支持开展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和日常管理,包括创新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以及日常运行管理等方面。
4.科研仪器设备的管理与使用
(1)实行专人管理:大型仪器需要有对仪器熟练掌握和富有操作经验的技术人员专门管理,管理人员负责仪器技术资料保管,日常维护,保养,监督指导使用等;
建立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构建一个仪器设备信息共享系统,将实验室仪器设备整合在一个虚拟平台上,构成高效的管理平台和运行平台;
(2)完善人员培训和考核机制:对实验室管理人员定期进行业务能力培训,并建立科学的奖励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3)设立大型仪器专项维修经费:大型仪器维护保养成本高,即使停机不用,仪器某些部件也需定期保养或更换,可通过收取仪器服务费的方式征集仪器维修经费,应制定合理的大型仪器设备收费标准。
5.知识产权管理
(1)在实验室工作的研究人员(特指固定研究人员、客座研究人员、研究生、博士后等)利用本实验室的物质技术条件或经费所取得的一切科研成果,依法均为职务成果,除有协议约定外,其知识产权均为本实验室所有。
(2)所有与实验室以外单位进行的材料与资料交换行为,均须经本实验室批准;
(3)研究人员因毕业、调动、出国等原因离室,应该事先到实验室办公室办理有关手续,彻底移交科研原始记录本、实验数据(及有关整理分析的结果)及各类实验材料。确需带走有关数据分析或写作论文的应有书面备案,且必须用于上述目的,并在规定时间内返还实验室或有证明的自行销毁。
(4)研究人员离室后未经本室同意,不得使用本室尚未发表的实验结果。研究人员离室后,如需继续使用本实验室实验材料的,应与本室签定有关书面协议后方可提供。利用工作之便私自拿走本室有关材料者,应负有关法律责任。
(5)在重点实验室科研过程中完成的论文、专著、软件、数据,以及重点实验室与其他单位合作完成项目所产生的论文、专著、软件、数据(约定所有权归我方的情况)等研究成果均应标注重点实验室名称;
(6)为了做好实验室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凡进入实验室工作的所有人员,都必须与实验室签订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协议,否则实验室不为其提供科研条件。
(7)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以技术成果临床应用为目的,实施“基础理论创新-新型技术开发-有效应用转化”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转换思路,强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转化与应用。
6.其他(网站或微信公众号建设、科学普及、年度报告及宣传等)
(1)实验室网站建设:以网页方式展示实验室的总体情况、研究方向、研究队伍、实验设备、研究成果、开放课题等,提升实验室的学术影响力,促进科学研究与成果的宣传与交流。
(2) 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通过制作PPT、挂图、展板、DVD、3D动画等展示学科总体情况、研究方向的重大进展、标志性成果(国家级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等内容,以科普教育方式宣传实验室相关领域的科技知识和成果,创造良好的创新文化。
(3)定期总结汇报实验室相关研究及其它相关成果,形成年度报告提交相关主管部门,并在实验室网站公布。
七、年度工作计划及考核指标
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体现在场地及设施建设、创新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研发任务建设、体制机制建设和其他建设等方面
1.场地及设施建设方面:在2023年8月前,东南大学将新增专属研发场所,实验室总面积2500平方米,并新增实验室建设经费(含省拨款及其他来源经费)2000万元;完成多器官功能衰竭交互作用机制研究平台(ARDS组,Sepsis组,其它器官功能衰竭组),器官功能损伤细胞修复平台及重症医学大数据平台(机房、信息处理中心)同时争创国际联合实验室平台。
2.研发任务建设方面:围绕重症感染等多种病因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的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临床流行病学、生物标志物、发病机制、免疫调控、器官间交互作用及精准化治疗研究,产生一批具有原创性的重大理论和技术成果。建设期内在本学科领域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50篇,承担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数不低于12项,申报发明专利5-10项。研究成果申请国家科技进步奖或国家自然科学奖,获省部级或者国家一级学会以上科技奖励2-3项。制定临床诊疗共识或指南2项,出版专著6部。
3.创新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增加实验室固定成员并着力引进和培养国际和国家高级别人才计划入选专家,培养口径宽和专业精的高水平创新研究生。培养或引进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青、国家杰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获得者2-3名,培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20名。
4.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完成重点实验室机制构建工作,成立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和解决实验室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成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作为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成立重点实验室教授委员会,负责讨论、审议实验室的发展规划以及实验室教师和其他系列人员工作考核、成果评价的原则和标准,负责职务(岗位)聘任等;在东南大学财务处设立独立账号,实行财务独立核算。
5.其他建设方面:以网页方式展示实验室的总体情况、研究方向、研究队伍、实验设备、研究成果、开放课题等,提升实验室的学术影响力,促进科学研究与成果的宣传与交流;通过制作PPT、挂图、展板、DVD、3D动画等展示学科总体情况、研究方向的重大进展、标志性成果(国家级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等内容;完成重症医学科普基地建设,以科普教育方式宣传实验室相关领域的科技知识和成果,创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每年向省科技厅提交2篇宣传稿件,汇报重点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果。